浮山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太岳山南麓,临汾盆地东缘,西与临汾、襄汾接壤,南接翼城,东临安泽,东南接沁水,北接古县。浮山县因浮山而得名。相传临汾东南有山。尧舜之乱,洪水横流,山随水起伏,故名浮山。
老君洞,位于浮山县城以南5公里,占地1224平方米。建于唐武德二年(619)。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风尘岁月,毁而复建,才成为现存规模。1957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分为前、中、后三部分,由南向北依一条中轴线而建。
老君洞深8.3米,宽10.1米。洞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石洞,洞内立着一块石碑。石梁厅是一座建在山洞上的两层建筑,结构奇特。大厅、横梁、檀香木、建筑物、椽子、屋檐、瓦片等。全都是石头做的,没有任何木瓦。殿内两壁嵌有81块石刻,刻有《太上显化图》行。寺内坛上雕有李老群石像,四壁绘有元代壁画《黄录朝圣》的115组612个神话人物,线条流畅,主题突出,造型生动,技法浪漫夸张,对称合理。
已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上发表,是研究老子中国道教文化哲学思想和古代艺术雕刻艺术的极其珍贵的资料,2006年5月25日,老君洞作为一座唐代至明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圣宫古遗址
位于浮山县城南20公里的官李村,是唐朝皇帝修建的祠堂。唐帝以老子为祖,武德三年写词。开元十四年(726),以圣旨改唐观,赐高力士复辟。前老君殿,二三清殿,三皇殿。皇家有六个圣人。唐朝以后,在长兴加建。宋敬德二年二月,甘露降寺柏,百鹤来香。建造前后有300多个大厅和走道。
1027年,诏书改为天圣宫。大中福七年(1014年),差宰相王旦奉玉书玉宝,说“太上老君混元帝德”。八岁,古柏非树,奇高。古柏千株,县东第一景。乾隆二年(1737),县举人张大同主张捐建。民国十五年(1926年)祭神不慎,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清朝的三大殿被人放火烧了,大殿里昔日的废墟,昔日的一切都没了。这个地方仍然有47个纪念碑,其中许多是由皇帝建造的。如“唐龙焦山庆唐”碑,是唐玄宗颁发的“御书”,是省级重要保护文物。其他如老子的道德经典、琉璃角柱、乐舞石刻等遗迹依然存在,地下文物不断被发现。
清微观
位于浮山县城以北2.5公里,始建于唐代,宋、元、明三代重建。观之为宫殿式建筑,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部分,均位于一条中轴线上。
寺庙的主要建筑有舞亭、大门、平台、献殿、老君殿和音乐室、东西道室、财神庙、三宫、圣母院、浮山寺等。气势恢宏,布局合理。寺庙前台阶上有9个垂直纪念碑,其中《重建清微观记》个纪念碑
其余每块刻四幅,小块刻两幅,共81幅。它实际上是一本大型漫画书。在这39片中,有8片透明如镜,右边4片能映出‘晚两峰’,左边4片能映出‘晨塔扇’,被历代视为稀世珍宝。中央美院专家认为,81岁的线刻是国内线刻艺术的瑰宝。
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碑
铁牛山位于浮山县城以南8公里的范家坡村,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105万平方米。
米,因小山丘巅有一古铸铁牛而故名。铁牛山汉代冶铁遗址 1958年大炼钢铁时,铁牛被炸毁。同时从山上挖出数百吨铸铁,以及铁龟、铁鱼、铁狮子等铁铸物。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考古所多次考察,在2.5米厚的土层中,发现三座古代炼铁炉遗址和众多遗物,其中有大量的绳纹瓦和少量的灰陶片。从矿渣中发现有木炭和铁块,经鉴定,属汉代木炭炼铁遗址。古郭城遗址
位于浮山县城南5公里的古县村.据《浮山县志》 (民国版)载:郭城即古县治,浮山废城.又据《山西通志》关梁考六志记载:浮山原属襄陵地,北魏由襄陵析出置葛城县,北周改葛城为郭城。后唐同光二年(924)由郭城迁徙今县址《魏书》称擒昌为郭城、其城三面险绝,惟东面平夷。该遗址约2平方公里,古城门洞及城墙等遗物尚存。70年代,遗址中发现有造像碑13幢,价值甚高。
徐家安子战斗遗址
位于浮山县城关镇徐家安子村附近。民国33年(1944)9月8日,太岳、太行部队左纵队对驻扎在徐家安子的阎七十二师之二一五团和十四团第二营发起进攻,毙伤阎军600余人,生俘100余人。此战是青浮战役中的一个著名战斗。
浮山文庙大成殿
是元至元二年(1274年)创建,大德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元代原构。大成殿筑于高台之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出双昂计心造,平面采用减柱和移柱法,设金柱四根,梁架为草栿,采用原木稍加砍伐。殿内施巨大内额。1989年由县城迁至尧山路东端。
龙角山
位于浮山县城南17公里处。该山以两座天然高峰而。故又俗称“二峰山”。浮山古景中的“二峰夕照”即指此。龙角山的两座高峰海拔在1200米以上,比其两翼山脉明显高出许多,形似“羊角”或是“龙角”,因此人们称它为羊角山。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下诏书改老子祠为庆唐观,又改羊角山为龙角山。
传说中国战国时期,北方有名为羊角衰和左伯桃的两位贤人,二人结义奔楚。谁知他们长途跋涉走到二峰山前时,正是风雪隆冬,不仅衣衫单薄,且随身干粮也只够一人食用了。在此时刻,左伯桃为了不使两人都死于冻饿,所以寻机自尽殉义,而将衣着干粮全部留给了羊角衰一人,并留言鼓励羊角衰以大事为重,赶快去投奔楚国,一旦壮志得酬,再回来安葬他的尸体也不算迟。羊角衰为左伯桃的为他而死至为悲痛。
后来羊角衰果真在楚国得到了重用,功成名就之际,羊角衰并未忘记左伯桃的赠衣留食之情,他不但返回二峰山隆重地安葬了结义兄弟,而且最后也自尽在了左伯桃的墓前,以作同生共死,长相厮守。有人认为这才是羊角山得名的真正原委。直至20世纪初时,二峰山(亦即羊角山)东峰之上仍有左伯桃庙,西峰上则有羊角衰之庙,为这一段历史的标志。
浮山县博物馆
位于浮山县天坛镇神山路。馆内有很多国家珍贵文物,馆藏珍品“风竹”、“雨竹”碑此二碑原在梁村沟关帝庙内壁上镶嵌,两碑体同大,高65厘米,宽33厘米,厚13厘米。其风竹图寓意关羽身在曹营心向汉,竹叶组成“莫嫌枝叶淡,终久不凋零”的诗句;雨竹图寓意时时向根,不忘根本。竹叶组成“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诗句。二图远看是画,近看是字,诗画相兼,寓意深刻。且镂刻精细,尤为珍贵。
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碑镶嵌在梁村混元石梁殿内东西两壁。据明重修老君洞“太上显化序”铭文载:“老子八十一化线刻图刻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绘图崔澄,镌工卫廷枝、卫廷析均系本县人。该石刻图分别刻在39块青石板上,图文并茂,除个别文字与画面稍有损毁外,其余基本完好。”
石碑有大小两种:大的3块,每块长90厘米,宽31厘米;小的36块,每块长45厘米,宽31厘米。除首块刻“太上显化序”铭文和最后一块仅刻一图外,其余每大块刻四图,每小块刻两图,共计八十一化图,实为一部大型连环画,在这39块刻碑中有8块透明如镜光可鉴物,右4块能映“二峰夕照”,左4块可鉴“塔山晨曦”,被历代视为奇珍。中央美术学院专家认为,该八十一化线刻图属国内线刻艺术之珍品。
浮山剪纸
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浮山剪纸历史悠久,遍布全县各地,并流行于晋南一带,其花样繁多,除窗花、礼花外,十二个月“桥花”串连起来,用于儿童生日庆贺,颇有地方特色。用于丧葬、祭祀及祈祷之类,有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用于人们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等绣花之底稿尤为广泛;还有的用于农家门帘、桌裙、椅搭、盖巾、被褥、花布印刷、剪贴之图案,也具有一定规模。
浮山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兽、飞禽、鱼虫、山川云树、亭台楼阁、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等。这些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有的粗扩豪放,有的浑厚古朴,有的纤细秀丽,有的玲珑剔透。独特的装饰风格,纯朴的艺术气质,反映了太岳山区人民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