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洋酒

季老名酒匠人级口感怎么样,季老名酒注册商标了吗

酒易淘 洋酒 2022-08-05 19:28:00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北京作为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和86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2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27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何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赋能人们的美好生活?一群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不断探索,找到了一条新路。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京绣代表性传承人田鹏:   

  

  “京绣不仅要活在过去和现在,更要活在未来”   

  

  田鹏是京绣的第五代传人。   

  

  京绣,又称宫绣,作为“燕京八绝”之一,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它主要用于宫廷装饰和服装。田鹏说,他的曾祖父梁治在清宫刺绣局做绣工。京绣很精致,一个巴掌大小的花要上万针。   

  

  在田鹏的印象中,因为多年刺绣,他带着绣花针和顶针的手指上结满了厚厚的茧子,肩膀也不是一个高度。年轻的田鹏经常帮助他的母亲梁淑萍拆线和缝针,看着绣花针在闪闪发光的缎子中上下飞舞。缎子上精美的图案让他啧啧称奇,他不时在母亲的指导下饶有兴趣地绣几针。   

  

  “大男孩为什么是绣娘?”2008年,从田鹏大学毕业后,面对外人的困惑,他的内心开始动摇,他成为了首都机场的一名安检人员。   

  

  “这门手艺不能在我们手里坏了。应该好好传承下去!”工作两年后,田鹏辞职加入了京绣事业。   

  

  京绣看起来很简单。四块木板夹绸缎,再来一根绣花针就够了,但是不容易上手。“京绣常用的针比头发还略粗,一般人都拿不住,更别说做工了。每一针的要求也很高,稍有疏忽就会毁掉整件作品。”田鹏深有体会,完成一件刺绣品需要打孔、素描、绘图、穿孔等几十道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齐绣、伦绣、绣、籽绣、靠垫绣.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田鹏的技艺逐渐成长,已经掌握了十几种针法,配色也得心应手。他还参加了北京联合大学的北京刺绣培训班,并在北京服装学院和江南大学学习服装设计和裁剪。   

  

  京绣虽难,开拓市场更难。因为工艺复杂,用料讲究,京绣的成本很高,价格也贵。由于社会需求有限,京绣市场萎缩,技术濒临失传。梁淑萍的绣品厂最多的时候有2000多名绣娘,现在只剩下几百人,年轻人更是屈指可数。   

  

  “京绣不仅要活在过去和现在,更要活在未来。”田鹏首先在京绣图案上下功夫。京绣传统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它常用谐音、会意、转喻等方法来表达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望。传统图案多为花鸟、人物。田鹏大胆创新,加入了现代元素。   

  

  有一位客户想为一位俄罗斯朋友定制一份礼物。将田鹏的俄罗斯景观与六边形雪花和冰等图案相结合,制成了冰川雪景图,顾客们喜出望外。他还将传统的古代哲人与滑雪、滑冰、冰球等图案相结合,开发出冬奥会系列产品,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传统商店,田鹏还开设了网上商店,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商品,以扩大销售渠道。他尝试跨界经营,京绣的元素被用在汽车内饰和网络游戏中。   

  

  “这孩子有想法!”京绣的市场逐渐打开,梁叔平不禁笑了。2013年   

  

  “一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京绣,爱上它!”田鹏下定决心。这些年来,他把京绣带进了学校、社区、公园、商场,一边展示一边传授技艺。更让田鹏期待的是,集收藏、展示、培训为一体的京绣文化产业园将于今年年内落户河北定兴县。这个80后已经把一门老手艺变成了一个大产业。   

  

  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李想: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传统艺术才能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   

  

  周日下午,北京老舍茶馆的小剧场里,观众看得入迷。只见李湘穿着一袭紫缎绣花旗袍,在台上款款走来。一曲《伯牙摔琴》后,全场掌声雷动。   

  

  “这个女生表现的很投入,这几年进步很快。今天听到这个真的很过瘾!”88岁的剧迷刘焕荣连连称赞。   

  

  36岁的李翔学习景云鼓已经26年了。   

  

  李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电视上的相声小品也让她着迷。小学四年级,她就读于天津宝龙巷小学,成立儿童民间艺术团。当李听到学校广播里的招生通知时,她想赶快报名。   

  

  李一开始想学小品,因为曲艺团没有资金买道具,她也没有机会表演。艺术团的班主任杨昌辉老师看在眼里,特意安排她在一场演出中担任主持人。   

  

  “你想学京韵大鼓吗?”当李要主持时,她一点也不怯场,而且有一副好嗓子。杨老师问她。   

  

  李与景云鼓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那一年,她10岁。   

  

  在工作日,她反复学习跟着磁带唱歌,练习击鼓板,每周二下午和乐队一起演奏.李湘对京韵大鼓的喜爱与日俱增。1996年1月,曲艺团在天津黄河路剧院举行专场演出。李想最后一个出场,有条不紊的唱了两个经典作品,《丑末寅初》-《重整河山待后生》,很有罗牌景云鼓的味道。   

  

  “小学生把京韵大鼓唱得这么好,真少见!”看到媒体的相关报道,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罗玉生喜出望外,与曲艺团取得了联系。   

  

  大约一周后,渴望天赋的罗玉生特地来到学校。听着,李要带领100个学生唱《重整河山待后生》,82岁的艺术。   

家欣喜不已,当下收她为徒。

  

“骆派京韵大鼓的声音不能断,要好好传下去!”骆玉笙语重心长。京韵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骆玉笙博采众长,形成了刚柔并济、以声传情的艺术风格。她的音区跨越3个八度,有着“金嗓歌王”的美誉。老人把数十年的从艺经验倾囊相授,一字一句悉心指导,帮助李想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名师指点,加上数十年勤学苦练,李想的技艺日臻成熟,成为骆派京韵大鼓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传统艺术才能赢得更多观众喜爱。”李想说。她大胆尝试古曲新唱,《丑末寅初》通常由三弦、琵琶和四胡伴奏,改用电吉他、贝斯、钢琴伴奏,音乐性更加丰富,让人耳目一新。在鼓曲情景剧《尚·韵》中,她借鉴话剧元素,将击鼓表演与演唱完美结合,一曲《击鼓骂曹》生动传神,一举夺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新人奖。

  

2005年,李想进入北京曲艺团工作。除了演好每一场戏,培养新人、推广京韵大鼓是她最大的心愿。

  

刚跟李想学艺时,柯琳是北京科技大学的大一学生,李想并没有因为柯琳是业余爱好者而放松标准,为她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经过多年习练,柯琳技艺渐长,曾在北京市群众曲艺大赛等多项比赛中获奖,此后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史论专业的研究生。

  

相较于师承制,“非遗进校园”给了更多孩子亲近传统技艺的机会。今年以来,每周三下午,李想都要去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上课。几节课过后,这些零基础的学生无论吐字发音还是旋律节奏都进步不小。对此,李想倍感欣慰:“只有让孩子们接触到京韵大鼓,才有可能喜欢它,甚至愿意投身其中。”

  

核雕、雕漆代表性传承人马宁:

  

“雕漆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应该走入千家万户”

  

略胖的体形、身穿灰色中式上衣……“80后”马宁看上去很老成。

  

他从事的行当更古老。核雕和雕漆均有1000多年历史,马宁是这两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核雕是马宁的家传手艺,太爷爷马仁寿在清朝光绪年间便以小件雕刻而闻名。在马宁的记忆里,小时候家中灯绳上拴的,都是爷爷马荣春雕刻的各式各样核雕,煞是好看。

  

年少的马宁,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就读的学校与琉璃厂相距不远,一有空,马宁就去那儿转悠。14岁那年,马宁主动要求爷爷教他核雕。

  

核桃坚硬,一不小心刻刀就会扎破手,起初马宁手上净是伤痕。长时间顶着刻刀,他右手中指指甲都挤歪了。

  

“一天不拿刻刀就难受!”初三时,马宁右手骨折,他就试着用左手雕刻,这竟让他成了为数不多的能左右手雕刻的工匠。

  

良好的美术基础,加上勤学苦练,马宁很快就成了核雕能手。核雕多以核桃、桃核为材料,就其自有的纹理雕刻而成。渐渐地,马宁感觉到核雕受材质的限制太多,无法做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2010年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马宁,有几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面向社会招收传承人。马宁赶紧报了名,并选择了雕漆这一项目,“雕漆空间大,可以让我的艺术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雕漆工艺复杂,周期很长,一件雕漆作品一般要制作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其中最耗费时间的是“髹漆(将漆涂在器物上)”,雕漆通常需要16毫米厚的漆,必须髹漆300道左右。髹漆的最佳温度为23摄氏度到30摄氏度,湿度80%,工匠在阴暗闷热又潮湿的车间工作,大汗淋漓。

  

“因为我喜欢这个行当,所以愿意吃这份苦!”凭借着扎实的雕刻技艺功底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仅学习两年,马宁就能独立完成雕漆作品的制作。2014年,马宁和朋友兴冲冲开了一家店铺,一股脑儿进了许多雕漆材料,准备大干一场。

  

不料,雕漆成本高、价格贵,许多顾客光看不买,生意很冷清。不到半年,马宁就赔光了老本,一起开店的朋友走了,店铺无奈关张。

  

马宁没有气馁。在居委会帮助下,他在小区地下自行车库里圈了一个小角落当工作室。地下室很潮湿。马宁全然不顾,整天在台灯下埋头创作,饿了就用馒头抹酱豆腐充饥。

  

一年半后,一座高2米、宽1米、重86公斤的水月观音佛像完工,作品有多处创新。马宁巧妙结合木雕、象牙雕刻的手法,使人物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看都栩栩如生。这件作品先后获得多项奖项。

  

“雕漆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应该走入千家万户。”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马宁开始尝试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进行创作。他改变了以往将漆全部包裹在茶壶上的做法,而是保持壶把、壶嘴原样,只在壶身部位进行雕漆制作。这样不仅保持了茶壶本身的功能,同时发挥了雕漆的装饰和隔热作用,使雕漆茶壶成为一个实用的艺术品。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是重要的生漆原产地,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马宁出任竹溪生漆产业发展高级顾问。经过他和众多专家的努力,当地将一座老漆厂改造,建成了一座生漆博物馆。目前,竹溪县共有漆林10多万亩,生漆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马宁不时去现场指导,还通过工人拍摄的视频,实时了解漆艺扶贫车间的生产过程,及时帮助工人解决技术难题。凭借着雕漆手艺,竹溪县昔日的贫困户如今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

  

(吴健坤参与采写)

  

来源: 人民日报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