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深沉边塞词,长烟落日孤城闭,写的是哪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与唐代不同,宋代边塞诗很少。这是因为唐朝尚武,很多士子都可以通过幕府参军,而唐朝崇尚的是“功名只取眼前,这才是真丈夫,真英雄!”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通过我们在幕府的时间从事与军事相关的工作,比如岑参,他曾经是军事法官,比如李商隐,他晚年以在军队中担任真正的副官而自豪。
唐朝允许高级文官、幕僚携带刀枪,无疑增加了文人的豪气和精神动力。武官比文官更受尊敬。
但是到了宋朝,这种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制度就被废除了。为了防止军事人员权力过大,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选拔文官担任各种国家职务。武官不仅选拔少,晋升难,而且无人问津,所以除非迫不得已,他们不会派文官去军队训练和监督战争。但边塞将士文化水平较低,边塞诗十分罕见。
然而宋朝也自食其果。一个不重视边防,不培养军事将领保家卫国的国家,最终被敌人的铁蹄碾碎。
所以,范仲淹的边塞诗是极有价值的。
虽然是文官,多次被从京官贬为地方知府,但范仲淹宽厚务实,作风扎实,忧国忧民,对现实政治有很多见解和实践。“高居庙堂而忧其民,远居江湖而忧其君。”在封建时代,官员的这种行为是超越时代的。他真正爱国,热爱这个国家和人民。
1040年,不受皇帝和朝臣欢迎的范仲淹51岁。六年前,他因为郭皇后而误伤了,在欲废之后,范仲淹以谏官身份制止。皇帝颁布了一道圣旨,把他安置在周目知州。反正这也不是范仲淹仕途中的第一次了。所以他在周目的一个小地方呆了六年。
但是49岁那年,边区发生了一件大事。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多次入侵边境地区,导致兖州之围,边境告急。朝廷这才想到用范仲淹。范仲淹在宋代真的是佛。他被自己的崇拜所激励。在大约三年的时间里,他用自己的努力和策略解决了边境问题,直到李元昊要求和平并向北宋投降。
这首词写于范仲淹知州兖州时期。他从一个公务员变成了一个稳定的边防军,留下了一个深沉宽厚的边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苏州人,年轻时曾在军中服役,做过短暂的广德军主帅。但是南方的军队和军营和北方不一样,最明显的就是气候。这也是和所有范仲淹为官的地方不一样的。
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三山并峙,两江交汇,是宋朝和西夏的交界地带。属于山地黄土丘陵区,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秋季干冷少雨,容易结霜,而冬季的雪更冷更苦。
所以范仲淹说了一句话,这个地方的秋景真的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大雁飞向南方,它们拒绝留在这里。多么荒凉和苦涩的地方!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可以说兖州是宋代荒山中的孤城。北宋的兵民都在这里,易攻难守。元昊夺取这座城市的心早就有了。他是高原上的游牧部落,经常以军事力量骚扰这座城市。柯燕洲经常被元昊围攻。四角的声音是敌人到来的预警,但是军官们
黄昏关城门,不是为了安眠,而是为了生存和反抗。而他是城市的教练,是人民的一员,等待着战斗的是或不是。
考验兖州的是他的心,是军民的心和生命。生死,今夜能否过去?
电视剧《孤城闭》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都被困在一座孤独的城市里”。这是对这个词的另一种赞颂。宋朝的时候,曾经有过时间,有过生死,被困在一座孤城的人。
那就让我们随着镜头深入这座封闭而紧张的城市,看看那里的人们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amuhao.com/pic/img.php?k=关闭的闭组词,闭组什么词语最好4.jpg">“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和所有的驻守边关的将士是一样的,他们并没有退路,因为万里之外的家,他们回不去,不单是因为责任,而且也是因为现实,因为这座孤城被元昊包围了。
这是绝境。在这个时候,只能用酒来缓解压力,家是用来思念的,但明显此时此境,会激起心里最深的疼痛,因为或者回不去了。
一,从眼前讲,不打败元昊,没办法出城。
二,从远一点讲,边关不平,作为他自己临危受命,也不可能没有结果,没有战功就回去。
三,从自己的爱国思想和一贯的主张风格,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革马裹尸还的大无畏。
但为什么此情此景,还是让他深深动容?
因为他50多岁了,他更知道这人世间正常的幸福应该是怎样的,是和平,是安泰,是各有所求,并相对圆满,这不是苍老,这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情怀。世界不该是这样的,哪怕我深陷在此。
“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句话很奇特,这是哪边的乐器?是边城延安里的少数民族的乐器,还是那围困延州的敌国部队所发出的?在这样黄昏之后的夜色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百感交集。也只有身在这种环境里才会真正百感交集。北宋轻边防,固然控制了内乱,皇权稳固,但是如何抵抗外辱?延州在太平时只是边陲小镇,但是一旦被觊觎征服,那是会起连锁反应,塞上铁骑长驱直入,何来家国之太平?
他不能不反思宋朝的军事制度。不被重用的将军,没有地位的士兵恰恰是保家卫国的最直接的人,他们是用真正的血泪守护着宋朝的生命线。
而此时延州又一次陷入孤绝之境,将军头上又多了白发,委屈的下层士兵是含着泪水用生命做抵抗啊。范仲淹从前只是理论上的,这次他是深深和他们捆绑在一起了。
他要改变。
第一,没有必胜的把握,不打硬仗。
第二,加强防御设施,建设基地,训练能作战的官兵。
第三,联络其他少数民族,比如让羌族脱离西夏,让明珠灭藏两部落归顺宋朝。
第四,要打就打痛对方,比如1042年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人,拦截狙击西夏,英勇之师迫使西夏退到塞外。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用兵的特点,不盲目用兵,减少将士死亡,用安抚的方式分解拉拢归顺元昊的少数民族和部落。
这正是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胸襟,但同时又兼顾了普通人的情怀,少伤亡,少贪功,破除孤城之绝境,长治久安。
三年之后,西夏向北宋称臣。
宋朝由于时代弊政所致,关于边塞诗词的作品相对少,但是范仲淹这首,出手就让人震撼,被欧阳修说,这是写边塞词的最高境界。放在宋朝,这也当得起。这类似相国之手笔。
范仲淹六十四岁去世,死后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