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窑红釉梅瓶
“郎窑”指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吉在景德镇督窑时烧制的瓷器。
其中模仿宣德红釉制作的著名高温红釉称为“郎窑红”,其特点是釉色鲜艳。又叫“牛血红”,因为它看起来像初凝的牛血,一般呈猩红色。
小口、短颈、丰肩、大腹、玉足。施琅窑红釉。
高22.5cm直径3cm脚直径8.5cm
釉面光亮,有花纹。由于釉汁较稠,在高温下流动,器皿口部釉层较薄,底边釉汁流下凝结成较深的颜色,釉聚的地方有串珠,但不流下。所以有句话叫“脱口而出,就止不住流”。
郎窑红烧成对窑室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所以很难完成一件成品。当时景德镇有句民间谚语“要穷就烧郎洪”,所以康熙郎窑红是清代红釉瓷器中的瑰宝。
康熙窑的红梅瓶很少见,所以很珍贵。
霁红釉僧帽壶
僧帽壶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壶颈宽,口流,与颈相连的鸭嘴形槽,腹鼓,圆满。器身配曲柄,上下两端呈云状,通体涂红釉。足施白釉,青花双圈书“大明宣德年制”为六字双线楷书。
高14.5cm,脚直径5.3cm
瓷僧帽壶最早见于元代景德镇窑,有青白瓷制品,器型粗、颈粗、壶流短。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由于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窑厂曾生产大量僧帽壶,有青花、青花、红釉产品,造型美观,壶身各部位匀称,壶流较元代略长。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有仿品。器皿有大有小,大的很笨,小的很漂亮。清代壶颈略高,腹略薄,壶流比明代短。
此器小巧玲珑,工艺精湛,红釉鲜艳,体现了康熙纪红釉瓷器的烧制水平,是康熙仿宣德红釉的佳作。
豇豆红釉洗、印盒、太白尊、菊瓣瓶
洗's的嘴是克制的,他的嘴类似于他的脚,他的肚子是平的,他的脚是圆的。
印盒是扁圆的,它的盖子和身体适合它的母亲和孩子的嘴,躺在它的脚上。
太白尊's嘴略撇,嘴唇圆,脖子短,腹部呈半球形,脚呈圆形。腹部刻有三组刺线。它被称为“太白尊”,因为它看起来像唐代诗人酒仙李太白饮酒的祭坛。它又被称为“鸡盖雕像”,因为它的形状像一个覆盖着鸡的笼子。
菊瓣瓶有一张窄窄的嘴,一个细长的脖子,一个又长又圆的肚子和满满的脚。下腹部压花菊花花瓣图案。
所有器施豇豆红釉,外底青花书“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胚白、坚、细,釉色光亮,釉色淡雅。是典型的康熙豇豆紫砂瓷器。
豇豆红釉是康熙后期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高温红釉瓷器品种之一。它以金属铜为着色剂,红釉因部分氧化产生绿点。因豇豆的颜色而得名,又因其色泽淡红细腻,似婴儿的粉颊,似初绽的桃花,又似初醉的美人,故又名“娃娃脸”、“桃花”。
豇豆红釉之所以贵,是因为红烧起来比郎窑难。
康熙官窑有少量生产供皇帝皇宫享用。康熙豇豆
康熙朝烧制的铜红釉除了和豇豆红外外,还有姬红釉,这是明代永乐宣德的红釉仿制品。嵇红釉不同于的浓艳,也不同于豇豆红的淡雅柔和。釉色深而不透明,珐琅均匀。
由于烧制困难,红釉瓷器产量很少。录《景德镇陶歌》:“关古窑变重红,为美国费良工最难。霜降晴天晴,同是异。”
橄榄瓶是典型的清代器皿,始建于顺治、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有两种形状,体轻,或者体瓜形。除了红釉,还有青花、粉彩、豆青釉、天青釉。
霁红釉橄榄瓶

杯撇口,弧壁,深腹,圈足。内壁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胭脂红釉是清代名贵的颜色釉,创烧于清康熙晚期,以雍正、乾隆制品最精。其制作工艺在烧成的瓷器上,施以含金万分之一、二的釉,入炉低温烘烤而成,烧成后釉呈胭脂红色,色泽鲜嫩柔和,故称为“胭脂红釉”,又称为“金红”。
陈浏《陶雅》评道:“胭脂红也者,华贵中之佚丽者也。……匀净明艳,殆亡伦比。紫晶逊其鲜妍,玫瑰无其娇丽。”雍正胭脂红釉器均为官窑制品,多为小件,有杯、碗、盘、碟、水盂等。器底多书有青花雍正款。有碗、杯施以五彩、粉彩或珐琅彩,绘花卉瑞果等图案,十分罕见。
此杯精巧玲珑,胎体轻薄莹透,釉质匀净明艳,色彩娇嫩欲滴,为雍正胭脂红釉器中的珍品,传世品少见。
郎窑红釉观音尊

高42.8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14.6厘米
撇口,束颈,溜肩,敛腹修长,至足外撇。器施郎窑红釉,釉色浓艳鲜丽,釉面有冰裂状开片。器形颀长俊美,似观音菩萨亭亭玉立,故名“观音尊”,又称为“观音瓶”。
釉色深艳,釉面光亮,开有纹片,因釉汁较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器口沿部釉层较薄,底部边缘釉汁垂流凝聚呈色较深,聚釉处呈滴珠状,却不下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