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计划的完成与“七五”计划的制定
1985年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六五”期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国财政收入由“五五”末的连年下降转为逐年增长,实现了收支基本平衡;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六五”计划的完成,解决了过去长期困扰的一些经济问题。粮棉产量大幅度增加,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提供了条件。日用消费品供应相对充裕。过去很多配给、免费供应的商品,除了粮油,基本上都取消了票,开放了供应。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相比,这些成就和变化是非常突出的。
在成功实施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党中央于1983年开始筹备第七个五年计划。1985年9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国务院制定了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1986年4月,这一规划经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实施。
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多次表示,虽然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力量已经取得可喜进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有可能长期避免大规模世界大战,有希望维护世界和平。1985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为党和国家制定新时期的对外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全面发展,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到1989年,已有13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1985年4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确立了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法律,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向规范化发展。
策划: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系统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