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酒驾、醉驾处罚力度的加大,“不喝酒开车或喝酒不开车”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酒后开车要多久?
酒后能不能开车,是通过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来衡量的。按照我国标准,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 mg /100 ml为“醉驾”,超过20 mg /100 ml为“醉驾”。
酒精喝下后,不经消化直接吸收。一小部分在胃里被胃壁吸收,然后大部分跟随食物进入小肠,通过小肠绒毛吸收。被吸收入血后,迅速循环至全身,在肝脏代谢后排出。
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饮酒方式,吸收酒精的速度差异很大。比如胃里有食物时,食物会与酒精争夺与胃壁和肠壁接触的机会,从而减少酒精被吸收的机会;另一方面,胃肠道内有食物,会刺激胃肠道的血液流动,增加吸收酒精的速度。但由于肠绒毛表面积很大,吸水效率远高于胃壁。因此,如果胃里有食物,就会延缓酒精进入小肠――这对酒精的吸收会产生大得多的影响,也就是俗称的“空腹喝酒容易醉”。
但是无论是吸收快还是吸收慢,吸收速度都会比代谢速度快很多。
所以,对于“酒后多久开车”这个问题,虽然不同的人会有一定的差异,但作为一个粗略的估计,我们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情况(或者说一般人的平均值)来计算。
首先考虑:饮酒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提供了一个指南,用于估计饮用不同量酒精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下表是男性的:
男性饮酒后血液酒精浓度估算表(数据来自美国公路安全管理局)
表中的“饮用单位”是指含酒精18毫升左右的酒,如60度白酒30毫升、5度啤酒355毫升(12盎司)或150毫升12度酒等。表中数字指1小时内饮用相应饮酒单位后的血液酒精浓度。这个数字是百分比。乘以1000得到我国常用的血液酒精含量值“mg/100ml”。
比如一个体重64kg的人喝350ml的啤酒,酒精含量5%,那么就是一个饮酒单位。饮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约为30mg/ml,已达到醉驾标准;如果你喝了2两54度的白酒,那么就是3个饮用单位。饮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为80mg/ml,可达到醉驾标准;如果你喝了六两,那么就是九个饮酒单位,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240mg/ml,说明你是严重的酒驾。
饮酒后,酒精可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和体内代谢排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汗液、尿液、呼吸的清除效率非常有限,主要依靠肝脏内的代谢。
相对于吸收率,酒精在体内的代谢率在不同的人之间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一般按照每小时下降15mg/ml的速率来估算血液酒精的清除率。也就是说,每过一个小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会下降15mg/ml。在前面的例子中,三种饮酒情景的酒精清除率为:
1.喝了一罐5%的啤酒,血液中的酒精是30mg/100ml。一小时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降至15mg/ml,勉强低于“酒驾”标准。完全清除血液中的酒精大约需要2个小时。
2.喝2次54度的白酒。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80毫克/毫升。降到酒驾标准以下需要4小时以上;需要五个半小时才能完全清楚。
3.喝6次54度的白酒,血液中的酒精为240mg/ml。如果要降到酒驾标准以下,需要15个小时——晚上喝完酒,到第二天中午还是会超过酒驾标准。
这是对男人的算计。喝同样重量的同样酒精,女性血液酒精浓度通常更高,身体认识酒精需要更长时间。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通用的指南,并不意味着完全准确的数字。是的,它可能比估计的时间要长。
所以,简而言之,“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而且,喝酒后,你需要等“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开车。
更重要的是,喝酒有害健康。不能喝就别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