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本溪的母亲河,水源丰富,滋润着两岸的沃土。除了提供灌溉之外,它还不断地提供船只和船艇的好处,养育了成千上万的、古人。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有13艘渡船,东北沦陷时期有10艘渡船。
新中国成立后,渡船的数量有所增加。到1956年,该县已有21艘渡船。其中小城区渡口7处:通江峪河东侧渡口(村落前500米),河宽80米,水深2-6米。渡船为木制三角船,可载13名乘客和10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
(2)谢家崴子(平头石砬子前)渡口,河宽60m,深1.5-5m。渡船是一艘三角形木船,可载6名乘客和4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4月至11月。
上堡(汤河口,小市,村前580米)渡口,河宽80米,水深1-5米。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搭载10名乘客和6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4月至11月。
前河沿(温泉寺铁路上侧辽河冲)渡口宽90米,深1-6米。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载13名乘客和10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4月至11月。
法家峪渡口(村前450m),河宽85m,深1-6m。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搭载10名乘客和6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4月至11月。
泉水渡口,河宽40m,水深1.5-3m。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搭载10名乘客和6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
郭城石渡口,河宽40m,深1.5-2m。渡船是一艘三角形木船,可载6名乘客和4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
偏岭区有7个渡口:北三家子渡口,河宽50m,水深1-2m。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载8名乘客和5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泥塔(北岭东)渡口,河宽100m,水深1-1.5m。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载15名乘客和10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
泥头道沟渡口,河宽100米,水深1-3米。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搭载10名乘客和6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二道沟至古店渡口,河宽100米,水深1-3米。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载10名乘客,可载6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松树台养树圈渡口宽70米,深1-1.5米。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搭载7名乘客和450kg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
中寨子渡口,河宽150m,水深1-2m。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搭载10名乘客和6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后崴子渡口,河宽100米,水深1-1.5米。渡船为条形木船,可搭载6名乘客和4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
清河城有两个渡口:刘家哨渡口,宽50米,深1.5-4米。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载7名乘客和450公斤货物
碱厂区有五个渡口:碱厂渡口,河宽100m,水深1-3m。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搭载7名乘客和450kg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边寺渡口附近,河宽50m,深3-3.5m。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载8人,载重500公斤。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马家城子渡口,河宽50m,水深1.5-2m。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载8名乘客和5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迪塔渡口,河宽100m,水深1.5-2m。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载8名乘客和5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经营,开航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小鱼渡口,河宽40m,水深1.5-3m。渡船为三角形木船,可载8名乘客和500公斤货物。由生产队集体操作。航行时间为每年3月至11月。
1968年,碱厂大桥建成后,碱厂轮渡停止穿越。1970年,泉水渡口修建吊桥,渡口停止通行。1975年,松树台一号电站建成后,后崴子渡口因缺水修建浮桥后关闭。1977年,小鱼渡口修建了一座吊桥,渡船停止了横渡。目前,香港仍有17艘渡轮。1983年,所有的渡船都由当地农民承包。1987年,地坛渡口建成,渡口停止穿越。1990年,上堡渡口建桥,渡口停了。1995年,观音阁水库建成蓄水。附近的边寺渡口、马城子渡口、刘家哨渡口、何新渡口和郭城杜诗渡口被淹。在2000年,
县内有渡口10处,即小市镇同江峪渡口、谢家崴子渡口、前河沿渡口、发家峪渡口4处,偏岭镇北三家子渡口、泥塔渡口、泥塔头道沟渡口、二道沟至孤店渡口、养树圈子渡口、中寨子渡口6处。船只无变化,均由农民私营。目前,上述渡口处,都已建桥,所有渡口均已停摆,太子河上的渡船摆渡成为了历史。
我坐过的太子河上的渡船;
我记得最早坐船是在1959年,那年我虚岁9岁,是去兰河峪老家时,大概是8月份,正是雨季,在南甸坐的大客车,车到了碱厂西大河沿,正值太子河涨水,那时候碱厂这里没有桥,客车来回是趟水过河,现在水大,车过不了河,于是就由船来摆渡运乘客,到了碱厂那边,有另安排的客车,乘客再坐车继续旅行。
这时候的碱厂西大河沿可热闹了,许多个车次的乘客都集中在这里,大河两岸都是人,等着排队坐船,船工们忙得不亦乐乎。
再就是在偏岭的三家子,是1964年,我考初中,要到最近的牛心台照相馆照一寸的照片,走了40多里路,经过三家子过太子河去牛心台,这应该是第二次坐船。
后来上初中了,偏岭这边有太子河,接触船的机会就多了。其中记忆最深的是;一次学校组织学生下乡支援生产队劳动,我们在红光大队的直沟劳动结束,向下一个目标中寨子大队转移,途中遇到了大雨,而且雨很大,沿着太子河边的铁路上行走非常艰难,还在铁路隧道中避过雨。等走到中寨子村的河对面,这里的太子河已经涨很大的水了,眼见得有村民不一会就在河边用铁丝的剿篓子捞了一面袋的蝲蛄。
中寨子原渡口处,现在已经建了大桥。
中寨子这里水面很宽,用两条船并在一起,载我们学生。上船的人多,看船帮只差一扎就进水了,再看那滚滚的太子河水,那是真吓人哪!
我坐过最多的船渡口是偏岭的泥塔,我一位金姓的好同学就住在泥塔,我常去他家里玩,因此也就多次坐过泥塔的渡船,也从中知道了一些船工们的事。
泥塔村原来的渡口,现在已经建了漫水桥。
太子河上的渡口几乎都是附近生产大队安排的,以泥塔村为例,这里摆船的船工是一位50多岁的老者,村民叫他“老船头”,他负责每天来往村民过河的摆渡,不论早晚,只要有过河的就要去摆渡。水小的时候能轻快一些,水大的时候就很辛苦,甚至还有危险。他的劳动报酬不是给他记工分,本村的人或是有本村领的人坐船都不要钱,来往不认识的生人要钱,那个年代坐一次船有一角钱就够了,这是摆渡人平时的零花钱,每年上秋了,“老船头”会拿着口袋到各家“收船粮”,就是大队规定的每户应该付给坐船的报酬,那时候不容易见到现钱,所以各户就用粮食支付。
在太子河边长大的男人,由于经常坐船,一般都会撑几下船。
牛群过河
在泥塔渡口亲眼见到牛群是怎么过河的,这边地域有限,这里的牛群经常需要过河到另一边去放牧,因为牛群经常过河,牛已经习惯了。每次过河,放牛的牛倌将牛群赶到河中间,然后牛倌就坐船过河,牛群在头牛的带领下继续趟河前行,当牛倌到了河对岸,再去接牛群。
最晚一次坐船是1986年,在小市的上堡渡口,那时候还没有建观音阁水库,上、下堡方面来小市这边,步行只能走下堡的铁路大桥,绕道很远,而且只能走人和自行车。
李老师,本溪县开心艺术团的琴师,这是我知道的唯一还健在的船工,当年他在泉水渡口摆渡,是他亲口对我说的。
往事如烟,转首已过数十年,曾经世代依赖的舟楫渡河,如今已成为历史,过去曾经的不敢想,到今后的想不起来,之中的变化无疑是标明社会的飞速发展,桥梁和隧道的大量建立使得天堑变通途,拉近了城乡距离,拓展了环境空间。曲折变成了直线,阶梯变成了平坦,一幅幅美好的蓝图,在我辈人面前实现!
渡口、渡船,没了就没了吧,想念归想念。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