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诗贼”
钱钟联《梦苕盦诗话》第181条说:“很清楚,金岑编的《文艺捃华》中,有吴江范延桥(永)编的《诗坛点将录》,只有38人,不能完全配合。有非常合适的。只有一个人,于不敢苟同,就是赛徐。一首诗,没有副本,就被冠以‘塞壬鬼’的称号。你怎么买得起?与其‘蚤动于鼓’或‘白胜,白日鼠’,不如选一处。”第252条关于陈公胤剽窃袁中郎的诗,它接着说:“因此,我想起杭州著名诗人徐,他最近偷诗。最近,他偷了李越的诗,印成小页,分发给朋友和朋友。难道这个君主是因为天下没有眼睛才邪恶的吗?为什么不拿陈度陆当借口,就可以大着胆子去偷。呵呵!”(《民国诗话丛编》份)
范燕乔《诗坛点将录》
据范《诗坛点将录》,刊于1935年第二卷第一期《文艺捃华》。其中命名为徐定坤(1916-2009)。明知道钱仲连指的是许。徐,杭州人,原名祖武,晚号。十六岁时,他《弱岁吟稿》,被称为“神童”。《石遗室诗话续编》卷二第四十一云:“江南许祖武,年少惊世,绝艳。他说自己是个诗人,写了六百多首诗,出版了三册,都是七言绝句。(略)浓度相近,美观,可单线传世,如王慈慧33,360,010-30,000,黄神田33,360,010-30,000。”云的《自编六百余种》涵盖《疑雨集》种,其书刊出版于1933年。徐当时十八岁。陈艳的评论相当有趣。这是一件难得的事。他晚年的诗被陈生聪收藏在《香草笺》:“才情清明,敏感,吟诗大量,唱和品韵,使他和九思十分忌惮。”(福建美术出版社,95-96页)不代表钱的鄙视就算了。
读 《祖武杂诗初稿》 札记一则
《荷堂诗话》第269卷《宋史》:“顾强基好学,广经史,通佛家、佛家、咸所;多储书法名画,擅隶书。我们可以区别于他人,但我们渴望进步。博采众长,有文采的人,会受到高度赞扬。文达之官若有名声,则巧妙地免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避免使用这样的好名字。”(中华书局,第26册,第9238页)
据载,本名唐,是晚唐著名诗人唐之孙,也是著名艺术家的后代。他的作品流传至今,编号《宋史》。这样的人就像清末的李慈铭。详见《李30《陶穀传》卷四《篇》:“春科喜詈,名高者欲为之;然而,在一个人出生后,他要求谒见talk,从不犹豫地接受他,教他诗歌和散文,并聚集了一杯酒作为礼物。所以客户口碑良莠不齐,你们很多都是阴差阳错。”另卷六《李老师》云:“苗一峰老师说,若爱博,遇有达官贵人,必毁之,不可为礼。后门冷勤快,就不出错。不如谈诗,以食相待,自吹自擂,不遗余力。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方。但世态骄横,目中无人。”(《清异录》第一卷,第668页,第717页)
Heine 《药裹慵谈》德文文本
钱中枢《李审言文集》
依附强者,是家常便饭,也是大病,但反其道而行之是必须的。“与大名鼎鼎的人为敌固然好”(曾国藩的话,见梁启超《论浪漫派》),李慈铭、顾涛也是如此,但其实不是中道。比这更可鄙的是邢子材和歌德。钱钟书《容安馆札记》第239挑是海涅《曾文正公嘉言钞》(Die Romanische Schule),里面有云:“歌德哈特昂斯特沃尔杰德姆塞尔bst Ndigen原文Schrift Teller und Lobte und pri alle undetender Klein geister;是啊,这是歌德说过的一句话。(见第一册,第377页。大意是:歌德不敢做真实的事,他奖励的都是小有才华的人,不够在乎;更何况是平庸的标志。)钱先生说:“按卷22,卷《容安馆札记》:‘兴谢名陆四道。问他的祖先已经来不及了。他问他们:“如果你们飞不高,就借他们的羽毛,如果你们知道如何逃跑,就砍掉他们的翅膀。”“虽然,是看破了,也不值一块钱。
目瞤书
相对于姚振宗的《论浪漫派》中的《北齐书》,有一种《二十五史补编》。据姚氏云“010-3360010中有《汉书艺文志拾补》束”《目瞤书》五行杂科《隋志》卷。"并引《啑书》:"范将军问陆贾,'自古民为王,云为天令,云为智。“这是真的吗,”贾英芝道:‘是。老公眼里全是酒食,鼻烟的钱,干喜鹊吵吵闹闹行人来了,蜘蛛也在聚集,享受着一切。既有小招牌,也有大招牌。所以,我祝福你,鼻烟崇拜它,干喜鹊的噪音被压制,蜘蛛集被释放。“云《耳鸣书》指的是《目瞤书》。姚是《通志略》的专家,他的卷《目瞤书》,卷36,《西京杂记》,引用桂馥《隋志》:
“《一切经音义》引《说文》云:‘瞤,目摇动也。’《西京杂记》:‘夫目瞤得酒食,故目瞤则祝之。’蔡邕《演连珠》:‘臣闻目瞤耳鸣,近夫小戒。’馥案北俗谓之眼跳,占小吉凶。”桂馥所云“眼跳”,今语犹然,是所谓目瞤,即眼皮跳也。按,《百喻经》卷上载一事,亦及于目瞤:“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便效王瞤。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着风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王闻是语,即大嗔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周绍良《百喻经译注》作眨眼解(中华书局本,53页),是也。盖瞤有二义,其一同于瞬字(瞬训眨眼,《列子·汤问》中飞卫告纪昌云:“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即其例),见《集韵》。其事颇发人深省,不仅供一哂已也。盖亦犹吾国东施之效西施颦,在西施美者,移之东施,其不为笑料也几希。
林纾译本《伊索寓言》:“巨鹰下自万峰之巅,攫羔而上,鸦见而羡之,思与鹰竞攫肉,飞鸣于牧场,得羖羊而爪其背,爪为羊毛所纠,力争不能脱。牧者就而捕之,反剪其翼,归以授其子。子问牧人曰:‘此何鸟耶?’牧人曰:‘殆鸦也。彼其自况,则鹰耳。’”(《伊索寓言古译四种合刊》,181-182页)鸦而自比于鹰,妄矣,其所受之害,抑又加酷。
顾炎武论作文字,反对摹仿。《日知录》卷十九“文人摹仿之病”条云:“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仿,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况遗其神理而得其皮毛者乎。且古人作文,时有利钝,梁简文《与湘东王书》云:‘今人有效谢乐康、裴鸿胪文者,学谢则不届其精华,但得其冗长;师裴则蔑弃其所长,惟得其所短。’宋苏子瞻云:‘今人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见《顾炎武全集》第十九册,750页)其语最正,其意视古寓言之所诫,并无不同也。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摘周桂笙《新菴笔记》“自由结婚”条吴趼人之识语,尤为语妙:“凡学他人者,先得其短处。吾束发授书时,字未尝识也,而师年老多欬病,吾退学时,必作伛偻状,效其咳。以此地之人学彼地之语,未必遂能操其语,而彼地詈人之词,必先学得之。金圣叹《西厢记序》论子学父一节,可参观。”(见第三册365页;按吴氏原文,见广益书局本《新菴笔记》55-56页,较此冗而蔓,得钱先生为“削烦”,读之乃佳)。
所谓“《西厢记序》论子学父一节”,吴氏识语中,亦尽数录之,为钱先生所节去,而代之“可参观”三字。其实,此节不在《西厢记序》,而见于《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四之总批:“语云:‘其父报仇,子乃行劫。’盖言报仇必杀人也,而其子者不见负仇,但见杀人,则亦戏学杀人。……圣叹现见其事已数数矣。现见其父中年无欢,聊借丝竹,陶写情抱也,不眴眼而其子手执歌板,沿门唱曲。若是乎谢太傅亦慎勿学也。现见其父忧来伤人,愿引圣人,托于沈冥也,不眴眼而其子骂座被驱,坠车折胁。若是乎阮嗣宗亦慎勿学也。现见其父家居多累,竹院寻僧,略商古德也,不眴眼而其子引诸髡奴,污乱中冓。若是乎张无垢亦慎勿学也。现见其父希心避世,物外田园,方春劝耕也,不眴眼而其子担粪服牛,面目黧黑。若是乎陶渊明亦慎勿学也。”(《金圣叹全集》第二册,889页)其发挥“先得短处”之旨,可谓酣畅。读此一节,则知钱先生批评《圣叹外书》,所云“《水浒》、《西厢》最有辩慧,助谈益智”(见《中文笔记》第一册,112页),良非虚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