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厂长,“贵州茅台酒的年产量马上就要达到1亿瓶/年了。有没有投资价值?换句话说,到那时,贵州茅台还会像现在这样‘稀缺’吗?”
据贵州茅台官网消息,10月16日,在贵州茅台中国“十三五”茅台酒技改项目暨习水3万吨酱香型白酒技改项目建设推进会上,茅台公司明确,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酱香型白酒技改项目,明年基本完成酱香型白酒技改项目。项目建成后,茅台酒和系列酒将分别达到5.6万吨的生产能力。
也就是说,最快在2021年,茅台酒的基酒年产量可能达到或超过5.6万吨。这对茅台酒的价格走势和收藏市场会有什么影响?我们来分析一下。
5.6万吨是个什么概念
这已经不是5.6万吨概念第一次和大众见面了。
在今年3月的博鳌论坛上,李保芳董事长也表示:根据测算,茅台酒最终年产量为5.6万吨,未来最高年产量不到1亿瓶。
在今年5月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李保芳也表示,预计明年贵州茅台的产能将达到5.6万吨。同时,根据资源和环保约束,贵州茅台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扩大生产。
按照茅台公司原领导季克良此前的描述,茅台酒的生产周期是5年,即今年生产的基酒大约是5年后,也就是2014年上市5年后的茅台酒上市数量,是当年基酒产量的85%左右,包括储存过程中挥发的部分、勾兑过程中加入老基酒的部分和作为基酒保存的部分。
以此计算,假设2021年投产5.6万吨产能,5年后即2026年,茅台酒的市场量为4.76万吨。按每吨茅台酒可灌装2140瓶(500ml)计算,4.76万吨可灌装约10186.4万瓶,约1亿瓶。
年产100,000,000瓶,还稀缺吗?的稀缺性是近年来分析茅台时经常提到的一点。
这种稀缺性是多方面的:茅台酒只能用贵州本地糯高粱,赤水河和茅台镇的水酿造。而且酱香型白酒因为工艺特殊,存放几年后再品尝饮用更好。因此,茅台酒具有天然的收藏价值,其金融和投资属性优于其他香型白酒。''
当茅台酒年产量达到1亿瓶的时候,还稀缺吗?
导演认为,稀缺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梳理一下不难发现,茅台酒历年基酒产量首次突破千吨大关是在1978年,历时25年。2004年,茅台基酒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历时51年。第二次万吨是2008年,从2004年开始,历时四年;第三个1万吨是2011年,从2008年开始,历时三年;第四个1万吨是2017年,从2011年开始,历时6年;第五个1万吨,2020年左右(从茅台官方数据来看,2019年基酒产量约为4.99万吨,接近5万吨),从2017年开始持续2-3年左右。
2019年的市场量比十年二十年前翻了一番。但为什么茅台酒价格在终端市场一路高歌,还是给大众一种“一瓶难求”的稀缺感?事实上,只差售价1499元的53度500毫升天妃茅台酒了。
从2013年到2015年,即使茅台酒的市场交易量远不如2019年,茅台酒的终端市场价格也低于市场指导价,但大众还是觉得“多如牛毛”。
显然,年产量并不是评价稀缺性的唯一关键因素。我们之前分析过目前的牛市,有一个重要因素:消费结构的变化,“需求”更偏向于收藏和投资的需求。
在今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很难判断有多少茅台酒被囤积了,有多少被收藏了,又有多少走上了酒桌。
如果库存和收藏的茅台酒的数量远约酒桌上茅台酒的数量,说明茅台酒的金融和投资属性被大众认可,具有赚钱效应的产品的“稀缺性”会被适度放大,但放大到什么程度呢?什么时候放大?这个不得而知。
面对产能扩张,我们该怎么办?,短期来看,前两天爆出的“5.6万吨”不会对茅台酒近期走势产生明显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认识到几点:
首先,茅台公司地理位置优越。
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董事长李保芳还透露了一个消息,茅台公司正在扩建仓库,可以储存大量的茅台酒。一旦行情不好,茅台酒会陈酿很多年,但会增值。此外,今年茅台公司拓展新的营销渠道,无论是
华润、物美、大润发等线下商超卖场,还是天猫超市、苏宁易购等线上电商,把茅台酒原来的小众消费群体,极大程度上地极大化了。其次,顺势方可为。
今年下半年以来,关于茅台酒,我们听到、看到的更多的是“控价”――控制价格而不是稳定价格,茅台酒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而在此前,我们可能听到、看到得更多的是茅台酒是稀缺资源、茅台酒具有金融属性、只要茅台酒瓶完好如果酒跑完了即便再贵茅台公司都会赔。不论是明示还是暗示,不论是字面意思还是潜台词,我们都应该顺势而为。
第三,茅台酒是用来喝的。
所长还是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茅台酒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都无法撼动。但是如果作为投资标的,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茅台酒有其天然的不足:如何鉴别真伪?如何收藏储存?如何交易变现?
对于没有相关知识准备的普通大众而言,茅台酒的流动性十分一般,而交易风险无处不在,对于一个线上没有流量、线下没有资源的普通大众,想赚茅台酒的红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响应“酒喝不炒”的号召,年轻富有余力的时候,收藏一些茅台酒,一起岁月蹉跎慢慢老熟,得意时风花雪月,失意时东山再起,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