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洋酒

1984年的茅台酒什么价格,1984年的茅台酒有牛皮纸包装的吗

酒易淘 洋酒 2022-06-27 16:07:35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我与茅台的40年》栏目继续,为你讲述不为大众所知的茅台故事。   

  

  本来我是报名当兵的。结果误入茅台酒厂。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年轻人,成为多次获得班级质量奖的茅台老师。69岁的刘俊华度过了人生中最黄金的41年,只在一家公司里烤过酒。   

  

  时间堆积了宝藏,也塑造了刘俊华朴素的工匠观:在自己喜欢的企业里做了41年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找到了可以服务一生的事业,成为一名合格的酿酒师,我感到非常开心。我只想一辈子在茅台工作。   

  

  1.   

  

  越来越厚的茅台酒操作规程   

  

  1971年10月,19岁的茅台人刘俊华收到家里亲戚朋友的消息,说报名到茅台酒厂可以当兵。当他兴高采烈地赶到茅台酒厂时,才知道是酒厂招人了。最后,刘俊华和其他很多想当兵的人,误入了茅台酒厂。   

  

  刚进厂,刘俊华就被分到酿酒二车间10班。虽然后来转战第一车间和第四车间,最后从第二车间退休,但刘俊华从事的是烤酒。   

  

  “我进厂的时候,生产条件不好。每天,我都要把变质的食物从地窖里拿出来。我用蒸馏器做了变质的食物,然后去干馏。反驳也是人为的。”记得当时刘俊华用鸡车(独轮车)很吃力,因为轮胎不平,全得靠人力撑着。尤其是窖池,全班一上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候大家要干一天一夜。“那时候收成不好,用的是铁环,体力很强。”   

  

  苦于好学,刘俊华进厂4年后很快在1975年(当时的提法)被提拔为助理酿酒师,1984年正式成为茅台酒厂的酿酒师。刘俊华的成长与一股《茅台酒传统工艺14项操作规程》密切相关。   

  

   刘俊华。   

  

  据记载,1957年,茅台根据老酿酒师口述的珍贵资料整理出33,360,010-30,000份,成为茅台酒厂成立以来的第一份生产管理制度。这套系统为茅台酒生产工艺的初步改进和生产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进厂的时候,《茅台酒传统工艺14项操作规程》只能由每个班次的酿酒师管理。”刘俊华习惯称《14项操作要点》为操作规程。他记得是用硬牛皮纸装订的,里面有几张表格,包括流程图。   

  

   刘俊华上世纪70年代的工作证。   

  

  “本操作规程结合了毛酒厂多年酿酒师的经验,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执行工艺。“正是通过《14项操作要点》的学习和练习,刘俊华的酿酒技术进步很快。   

  

  80年代,茅台酒厂领导建议,班组产量达到10吨的,全班去黄果树旅游,全厂排名第一或第二的可以去北京旅游。有几年,刘俊华每年都被酒厂奖励去旅游。   

  

   茅台酒操作规程。   

  

  从《茅台酒传统工艺14项操作规程》开始,如今的茅台酒酿造工艺已经成为一本操作书。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细,书也越来越厚。不是由酿酒师保管,而是送到作坊。   

  

  作为一个已经烘焙了41年酒的茅台老员工,刘俊华特别想告诉今天年轻的酿酒工人,现在的生产环境要珍惜。茅台酿酒真的很难做,掌握不好就做不了酒。在操作上,要严格按照茅台的工艺说明,不能凭个人喜好。质量永远第一。   

  

  2.   

  

  不容忽视的质量细节   

  

  1984年,刘俊华在二车间16班当酿酒师。他来这个班的原因是16班的质量一直垫底。喜欢钻研琢磨的刘俊华注意到,当时酒厂水电不正常,很多班组因为没有把握好质量细节,完不成任务。   

  

   今天的第二个酿酒车间。   

  

  第二个车间是瓦房。雨后,地面上会积水,这将影响   

  

  窖池是茅台酒生产的重要设施。茅台酒历史上留下的坑有三种,分别是泥坑、砾石坑和少数石头坑。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对比,以及老酿酒师和科研人员的反复论证,决定淘汰泥窖和砾石窖,逐步改造为石窖。每个地窖的长、宽、深都统一规定,做到容量一致,排列整齐一致。   

  

  这样的品质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封窖用的紫红泥,做工精致,也是沿袭传统工艺。“封窖用的紫红泥是历代传下来的,一直在用。它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并且泥浆的气味比其他泥浆好。普通泥浆容易漏。”谈到质量细节,刘俊华头脑清醒。   

  

  因为对品质细节的重视和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刘俊华带的团队得到了包括季克良在内的大师们的认可。   

ic/img.php?k=1984年的茅台酒什么价格,1984年的茅台酒有牛皮纸包装的吗5.jpg">▲20世纪80年代,季克良(左二)等在生产车间研究茅台酒糟发酵情况。

  

“我记得有一次,季老和汪华厂长到我们班组检查,一来就问,你们这里怎么会有苹果香。”当刘俊华介绍了酒醅发酵情况后,季老说,“刘俊华,你这个生产确实可以,我很欣慰啊”。

  

从 1980 年起,在国家号召下,茅台开始全面推行质量管理(TQC)活动,形成全方位的质量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活动分小组进行,从厂长到一线员工全员参与,全面总结自建厂以来,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经验教训。

  

▲上世纪80年代的QC小组资料。

  

茅台上市后还实行4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每天上下班,都要检查卫生,要扣分扣奖金,工人下班,不管是晾堂还是其他地方,必须干干净净,不许员工在上班时间在生产区域抽烟。如果在晾堂包括晾堂外发现烟头,要扣分罚款。”刘俊华说。

  

“烤酒为什么特别注重质量,就是因为要给酿酒的微生物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刘俊华回忆,进厂没多久就听到微生物的说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茅台酒厂每年把酒师召集起来参加学习班学习生产技术,微生物生长,也是其中的学习内容之一。

  

1973年,茅台酒厂科研室成立,分设了两组一班,两组就是微生物组和分析组,一班就是工艺试验班。当时微生物组主要负责对生产用曲、酒醅等半成品进行菌种检测、分离和鉴定工作,为早日揭开茅台酒奥秘做必需的技术积累和资料准备工作。

  

从2006年起,茅台已经形成了一套包含样品前处理、风味解析和数据分析的风味剖析技术体系。这一体系集成了20余种先进技术,形成了45个分析测试方法,产生了9件国家发明专利。

  

科技人员发现,茅台酒中含有1000余种微量成分,其中700余种具有风味贡献,依据此,形成茅台酒特征风味轮廓图,这些成分有的来源于原料,有的来源于发酵过程自然生成,有的来源于长期陶坛储存过程自发形成。

  

如今,科技人员们经年累月所积累的科研成果,为茅台酒及其系列产品的勾兑和成品质量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些成果,被业界称为风味密码的“解码工具”。

  


  

3.

  

拒绝超过200倍的高薪诱惑

  

自改革开放以来,茅台在快速发展中也遇到了新问题。1984 年下半年到 1985 年初,全国出现一波酿酒热。新建酒厂对技术人员极度渴求,大张旗鼓地开出高薪到处挖墙脚。茅台酒厂聚集酿酒人才,自然成为挖角的最佳对象。

  

1985年,刘俊华成为一名酒师,这一职位在茅台酒厂颇受尊敬,自然也吸引了外面酒厂挖角的对象。

  

“那个时候外面很多酒厂高薪聘请茅台酒师出去,海南就有一个人找我,除了工资还开我3万元的年奖,当时我的月工资只有40多元。”但是刘俊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刚进厂我就想在茅台干一辈子,哪怕当时茅台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我也从没想过离开。酒厂信任我,让我成为了酒师,我就要为茅台酒厂做贡献,外面再好,为了茅台酒厂的事业,也不能把烤酒技术往外传。”

  

▲爱我茅台 为国争光。

  

也是在这一时期,茅台酒厂在职工中开展“我爱茅台,为国争光”的群众性活动,及时对全厂职工进行理想教育。全厂职工心里只有一个观点,“只能给茅台酒增光,决不能给茅台酒抹黑”。

  

2003 年,“我爱茅台,为国争光”经一字调换,改为“爱我茅台,为国争光”,被竖立在茅台集团的办公大楼之上,成为醒目的标语,也是茅台精神的体现。

  

关于这二者的差异,在《漫步文化茅台》的纪录片里说道 :“一字之差体现的,不仅是主语的变化和立场的转变,还有茅台人的主人翁精神,和以茅台为荣的高度责任感。”

  

70年,茅台依靠卓越品质,从39名员工、75吨产量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今天4.3万名员工、5.6万吨产量的现代化企业,创造了业内称奇的“茅台现象”,跑出了社会称赞的“茅台速度”。

  

对于茅台今天的成就,刘俊华并没有想到,“当时我觉得酒厂能生产几千吨茅台酒就很不错了,茅台发展到今天的地位,就是梦想成真。”

  


  

文、图:今时品牌实验室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