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经常听到人们的建议:“要糊涂一点,要潇洒一点。”
关于第一个困惑的问题,我最近写了一篇短文《难得糊涂》。在这里,我把困惑分为两种:一种叫真糊涂,一种叫假糊涂。.
天下之大,绝大多数人争朝名,利市。尝到一点甜头,便如置身天堂,手舞足蹈,心花怒放,忘乎所以。
遇到一个小钉子,我就担心,担心,皱眉,哀叹。这种人全世界都喷涌。他们真的很傻,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幸福快乐。愿上帝再次保佑他们。
至于假糊涂或装糊涂,则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最为典型。's一流人物一点也不糊涂。然而,现实迫使它们要么是假的,要么是模糊的。他们很痛苦。我祈祷上帝会给他们一些东西。太傻了。说到chic,首先要解释一下这个词。很顺口的一个词,任何人一看就懂,再问就糊涂了。我没有能力给这样一个词下定义。最好在字典里查一下。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看了这个解释,我很震惊。什么“长相”“风格”“风韵”,都是抽象的东西,让人抓不住。这怎么能和我平时理解和使用的“聪明”联系起来呢?
我提倡模糊语言,所以现在就让“潇洒”这个词模糊吧。我想起了中国六朝一些名人的事迹,特别是《世说新语》等书中记载的,比如雪夜访戴等。应该算是“潇洒”吧。
但我马上想到,这些名人,表面上很帅,其实心里在燃烧,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自己的脑袋。有些最后逃不掉,嵇康就是著名的例子。
写到这里,我的思维活动迫使我把“聪明”分成两类,就像被迷惑了一样:“死便埋我”六朝人的聪明是假的,所以是假的。
这些东西都是“过去”的,不容易理解清楚。让我给你举个现代的例子。上世纪30年代,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有个教授(顾隐去了姓名)总想演个名人,耍点小聪明。
冬天,他穿上锦棉袍,下面是锦棉裤,用两条彩带把棉裤紧紧地系在他的腿的下部。我头上的头发是故意不打磨的。
他只是走进教室,自怜自艾,大概很满足。在学生眼里,他的矫情和自作聪明是丑陋的,他辜负了他的苦心。
和这位教授在一起的,是俞平伯先生——当然不是故意的。有一天,平伯先生剃了光头,大摇大摆地从城里的住处出来,走进清华校园。
在公园的几千人中,这是唯一一个光着头的。看到的人都是骇异的,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而平伯老师则完全不理会,于是走到讲台上,大声背诵宋代的名词,摇摇头,心安理得。
朗诵结束后,他反复喊:“好!好吧!是啊!”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话了。
古人云:“相亲相爱才是真名人。”和教英语的教授比,谁真谁假;谁真的帅谁假的,光天化日之下显而易见。
这个小例子没有什么深意,只是想分清真假。
一真一假。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可以说已经写完了。不过,我想补充一些个人想法。
目前,我们的国家正在与时间赛跑,努力巩固我们的政治,发展我们的经济,以便在预期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康社会。没有任何混乱和聪明的余地!
但是,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办事的。为什么人们提倡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呢?我个人觉得,这能提高人们的和为贵的精神,大大地有利于安定团结。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本文来自《糊涂一点,潇洒一点》,作者季羡林,北京紫途图书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