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资讯 > 酒具知识

晋中葡萄酒招商加盟,湖州葡萄酒招商加盟

酒易淘 酒具知识 2022-06-21 13:04:30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1940年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第八支队团以上干部合影。   

  

  1944年中期以后,日军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内部有观点认为,盟军可能选择山东登陆,突袭中国大陆,从东向西进攻中国军队,歼灭中国派出的日军有生力量。   

  

  如果盟军登陆,兵力不足的日军很可能难以在山东保持完整的防线。如何应对盟军的进攻,日军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   

  

  游击战!   

  

  在山东东部的山丘上用游击战来拖住盟军,直到援军到来。   

  

  可惜日军里懂游击战的人太少了。游击战争如何进行?日本人不知所措。   

  

  顺便说一句,八路军是游击战的鼻祖.   

  

  事实上,日本军队有点超前,盟军直到1945年才考虑类似的作战计划。可惜直到抗战结束,都没有时间去实施。   

  

  但是山东的日军确实按照这个思路开始认真准备了。   

  

  怎么准备?防御工事是其中之一。日军为了在烟台修筑工事,清理了射击边界,把沿海山上的藤蔓全部砍倒。那时候烟台的葡萄很特别。当它们成熟时,最大的像鸡蛋一样,质量特别适合酿酒。这次葡萄大灾难让烟台葡萄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徒有虚名。   

  

  都说是鬼子让山东八路惨了,最后突然脑子里有了火花——八路骗我。我不能用八路骗美国人吗?我们为这场游击战头疼,但不一定美国人不头疼。   

  

  其实日军的这种想法还是挺靠谱的。朝鲜战争期间,美军被八路军的游击战搞糊涂了。   

  

  于是,日军决定——为了防止盟军在山东登陆,我们要学习游击战。老师在哪里?是八路。   

  

  说小日本人谦虚到能很快认识到对手的优秀,有学习的决心,真的很值得学习。“明治维新”应该说日本人就是这么学的,把老师都打了。   

  

  但是从八路军学游击战,和明治维新明显不一样,实在找不出一个八路军来教。单向八大概不会教,双向八很狡猾。如果教着教着把“皇军”带进伏击圈怎么办?青木独立旅奉命收集八路军在作战中的相关出版物、资料和文献,按师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根据八路军的作战特点开始在日军中开展相应的训练。   

  

  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日军得出结论,游击战最好的战场是山区,所以要准备弃城撤退到山区去对付盟军。为此,日军在山东进行了大规模的等值山地徒步训练。因为华北日军从战争一开始就靠汽车和公路,如果真的搞游击战肯定不行。要学会八路翻山越岭的本事。俗话说“土八路鬼混,脚上长虱子起水泡”,日本人也学了个七八八。1944年底,在增援文登时,日军没有使用汽车,而是徒步长途行军,避开了八路军对道路的封锁,已经有了徒弟打师傅的影子。   

  

  但总的来说,日军没能学会八路军的游击战法。最重要的是,游击战争需要游击队员与人民打成一片,就像鱼入大海一样,而鬼子在中国人民中间鱼入大海?这怎么可能呢?我怕不等它就变成烤鱼了。   

  

  这一点,日军第59师团团长藤田在书中写得很清楚,可见他还是知道的。   

  

  日军的问题是中国的土地不具备打游击战的条件。因此,尽管日本人善于学习,并且努力学习,学习   

  

  为什么之前提到文德恩?因为在描写山东抗日英烈的匹配仪式的纪实文学《解放文登――伏击战》中,有一段八路军对付日军的过程,与青山写的内容不谋而合,只是我没有意识到日本人这样做是在学习八路军。我想他们在谈论同一场战斗,因为这太巧合了。   

  

  原著是怎么写的?   

  

  我们的伏击部队已经准备好了,所有人都在向前看,盯着视野尽头的路,想第一个发现敌人。   

  

  好,我们来了。几个黑点慢慢绕着山脚转,走走停停,越来越近。   

  

  仔细一看,大家都很沮丧:几个人衣衫褴褛,肩上扛着粪筐,手里拿着铁锹。他们显然是早起捡粪的老乡。   

  

  那时候没有化肥这种东西。农村地区积累有机肥。农民经常在早上提着粪筐去收粪,这在胶东农村很常见。   

  

  赛时仪式   

  

  而老塞却从这种普遍现象中看到了不同寻常:大路两旁都是收粪的,骡车、马车、驴车留下的粪蛋都是大路两旁收的。奇怪的是这些人是怎么去路两边的田里收粪的?农民收粪时总是低着头看路,这些人却边走边东张西望。当人们走近时,老塞突然明白这些人哪里不对了:   

  

  头上戴着白毛巾!   

  

  在陕北、晋中等地,黄土高原上刮起风来,很难洗去一片黄土。农民们总是在头上包一条白色的羊肚巾。不清楚华北平原是怎么回事,但电影《地道战》里好像也有白头巾,只是裹法和陕北不一样。但是在胶东半岛,农民们用手帕包住头。这是大姑娘第一次上轿子。   

  

  这些不伦不类的简直就是鬼子的侦察队!   

  

  青木说的就是这条白毛巾!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这些白毛巾中有一个是青木的老乡,二等日本兵。   

兵山下户一。文登失守以后,山下随同撤退的鬼子败退到威海,到医院看望过青木。青木在出发增援文登的作战中中了埋伏,全小队人员除了他一个人以外全部阵亡,不过他也挂了点儿彩。山下则得了伤寒。战后两个人都回了日本,这次作战的前后经过,就是山下讲给他的。

  

青木怎么会写这个战例呢?他是日军战史专家,专攻后勤,《陆军铁帽物语》主要的内容也是讲日军服装、随身装具的优缺点。这里的白毛巾,青木把他归到了日军特殊的被服里面,所以得到了介绍。按照青木的说法,这副打扮出来打仗的山东鬼子,只此一例,后面还有相当长的一个背景故事。

  

话说山下所在的日军守备队守卫山东某城(根据有关文献,应该是文登县城),也响应号召大学八路准备打美国人――当然,也打八路。其中一条就是为了融入当地,学习八路军组织便衣队,扮装中国人。为此,日军组成了便衣侦察队。山东的八路经常便衣活动,让日军防不胜防,日军对这一点印象很深。

  

也不是人人都改便衣。中国人和日本人那时候长相差别不大,外观区别不小――中国人普遍瘦而高,日本人普遍矮而壮。动作习惯也大不一样,中国人喜欢往地下蹲,日本人喜欢弯腰鞠躬。便衣队要求很高,个儿太矮的不要、镶金牙的不要、肚子大的不要、脑子傻的不要……反正是一通挑选,山下和其他二十几名聪明伶俐的日军入选。

  

日本人办事认真是个优点,便衣队弄了两个汉奸当教练,封闭训练,举止神态都要学中国人,特别是便衣队内部不允许说日本话。

  

俩汉奸都是当地人,一个叫杨建康,一个叫冯德平(都是音译),平时对日军极为恭顺,日本兵都说他们是“皇军的朋友”,教起鬼子来非常用心。不久,日军就认为侦察队可以出动了。

  

于是,侦察队就出动参加,准备偷袭附近的八路军。

  

没想到第一仗就被“土八路”给打了埋伏,侦察队轻易被识破,二死一伤。

  

日军马上彻查原因,检查下来啼笑皆非。

  

原来,日军为这些便衣队员配的服装都是从城门口当地老百姓那里卡来的,五花八门,穿上活像山东农民,但是,却给每一个日本兵配了一顶统一的瓜皮帽!

  

于是,出去侦察,八路就看见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拾粪而来,人人头顶一崭新的瓜皮小帽。

  

捡粪的还买得起瓜皮帽?

  

如此怪异的一伙人,你要是八路军指挥员看见什么反应?――人妖啊,打!

  

气急败坏的鬼子下来查――谁的主意?――师团部的命令。

  

原来,鬼子虽然善于学习,却也有食古不化的一面。日军的条令里面有一条规定――现役军人出军营必须戴帽穿鞋,不可光头赤足,违者送军事法庭。

  

虽然是便衣队,日军师团部认为他们毕竟还是正规军人,必须遵守条令。

  

怎么办?当然不能戴着日军的军帽出去了,上头让他们自己解决,作后勤的鬼子脑子一短路,就给每个便衣队买了顶瓜皮帽……

  

鬼子便衣队长和俩汉奸一商量。汉奸说这瓜皮帽都一样当然不行,另外这也不是乡下人的打扮。鬼子说对,得,瓜皮帽不能戴了。

  

正在这时,守备队的鬼子奉命派部队出城,打通到威海的交通,为撤退做准备,侦察队又必须出动。

  

其实,我看过日军在豫湘桂作战中出动的便衣队照片,也不是都戴着帽子(也有戴瓜皮帽的)。可见对军令的理解日军各部队有不同的看法,而山东的日军,显然是比较“严格”的。

  

按照青木的记述,驻文登的鬼子头儿是一个非常遵守条令的家伙,脑袋像榆木疙瘩,说你不戴瓜皮帽可以,但是脑袋上必须戴点儿东西才行。比如……这鬼子头大概是从山西调来的,说,比如像中国农民那样,围条白毛巾。山西农民头戴白毛巾,可胶东农民从来不是这个打扮啊,他怎么不出去瞧瞧山东农民的打扮?废话,城里瞧得见捡粪的农民吗。城外?我要能随便出城我还用得着便衣队吗?

  

于是,就出现了《解放文登――伏击战》描述的那怪异一幕。

  

毛巾,是鬼子便衣队长让汉奸杨建康(音)找来的。他是本地人,很容易弄到了许多中国的毛巾,颜色不太一样,质地也不一样,倒是很适合便衣队用,这样可以避免太统一。

  

结果是照样被识破。鬼子郁闷啊。

  

当然,鬼子也想不到,山西农民和山东农民在习惯上有那么大的不同。

  

正是因为用白毛巾缠头,是这里鬼子独家发明,估计青木和山下所说的战例,大概是同一件事,山下所在的那个城,应该就是文登。

  

但是事情还没有到结尾。更想不到的是几天以后,便衣队活着回来的鬼子纷纷病倒,高烧吐泻无一幸免。军医检查后说是伤寒。伤寒?!好端端的怎么会闹伤寒?日军便衣队长脑筋一转,就想起那批白毛巾来了。

  

化验结果,那些白毛巾都带有大量的伤寒菌,显然都是伤寒病人使用过的!

  

再找“皇军的朋友”汉奸杨建康,早已踪影皆无,连家眷都没了。

  

火上浇油的日本兵,一怒之下把另一个汉奸冯德平拉出去枪毙。

  

作者:萨苏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李婷

  

*摘自山东画报出版社《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中揭秘中国抗战》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