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泽县煤矿
瞿博物馆馆长撰文说,1970年,瞿在武安建了一个小煤矿。当时国家鼓励地方发展“小化肥、小钢铁、小水泥、小机械、小煤矿”等“五小产业”。1971年,冀泽还在邯郸县庄吉建了一个小煤矿。
我第一次去鸡泽煤矿是在1976年。当时化肥短缺,计划供应不足。我在包村,东刘村,村干部商量去鸡泽煤矿拉煤块,去邢台任县化肥厂换化肥。当时车少,邯郸地区运输公司的一个干部去我们村。我找到他,雇了一辆卡车,把拖斗解放带到煤矿去拉煤。当时煤矿投产几年,条件差,设施落后。运煤车出矿时,要人工翻车,工人住在低矮的平房里。
第二次去煤矿是1982年,当时在鸡泽报道组。有一次,县里在煤矿开工业会,让报道组去矿上看看,给煤矿做点宣传。这个时候煤矿的矿长是霍福金[*]。他是“文革”前分配到鸡泽的工科大学生。自从办了煤矿,他就以技术员的身份来到矿上,一直当矿长。后来,霍矿长回到县里当了经委主任。他的家乡是保定安国。后来被调回老家,是为鸡泽工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领导干部。当时,大学毕业的范是矿上的办公室主任。他带我去了地铁和隧道。当时我带着一个海鸥牌120相机。井里没有灯,我需要一个闪光灯和电池。在灯下拍照时,闪光灯和电池连接处突然起火。范对说,“不要再拍照了。把我吓出一身冷汗。我看不到地下有明火。太危险了。我不知道你用的电池是这样的。如果知道了,就不能带地下了!”
隧道掌子面离地面有几里地,工人们头上顶着大灯,用大铲子往罐车里装煤。“四周是石头,中间是肉”,煤矿工人真的太危险太辛苦了。但是,他们苦中作乐,稍有闲暇,找个安全的地方,聊几句,说一段黄段子,说在地上什么都听不到。这是煤矿工人在井下最享受的时光。
我第三次去煤矿是在1984年。我家盖房子,砖很贵。我父亲说我们会烧自己的窑来省钱。今年,我和一个邻居用拖斗从衢州运输队雇了两辆卡车。货车司机说,他们很多人去鸡泽煤矿拉煤,当地人都在给货车装货,“地头蛇”,矿上惹不起。如果你想在同一天装载它们,你必须送一些礼物给装载头。当时我们的鸡泽五粮酒在邯郸地区很有名气,很难买到。我去的时候拿了几瓶五粮液给了装头。我还请他吃了一顿饭,喝了一杯,买了一大包糖球给装逼的,还送了几盒烟。虽然花了些钱,但是当天就装车了,天黑前就回来了。
1989年我第四次去煤矿。这个时候煤矿遇到了困难,经营不是很好。矿长李平贵是大学生,很年轻。他精力充沛,精神状态良好。地区工会联合会的一名领导人视察了该矿。他向我推荐你去矿上面试,这是对年轻矿长的鼓励。我在矿上做了一些采访,看到全矿都在克服困难,努力把矿办好。干部职工不怕吃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90年代后,鸡泽煤矿资源开始枯竭,国家开始整合煤矿资源,于是县办小煤矿停产倒闭。
【*】前段时间在邯郸遇到一个和霍福金比较熟的老同志。我打听了老霍,他说,老霍去世了。
作者赵金海
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