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爱》是我国第五代导演顾长卫执导的文艺片。这部电影和《孔雀》、《立春》一起,也被称为顾长卫的“时代三部曲”。这部电影由著名演员章子怡和郭富城主演,上映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引起了热议。
影片以90年代的陕北山村为时空背景,主要讲述了山村村民出于致富的欲望卖血赚钱,却不幸感染了百年绝症艾滋病的故事。在疾病的笼罩下,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恐惧中,进而呈现出了一场人性百态和众生皆苦的景象。
赵德义和尚勤勤,年轻人,在染上绝症后,被另一半抛弃。无奈之下,他们走进废弃的小学,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后来不顾世俗反对,互相帮助,一起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这部电影中,顾长卫表现出了一种在追求艺术理想和现实票房之间的徘徊。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现实批判、人文关怀,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来解读电影的艺术魅力。
01“商业票房”下的现实主义批判:影片一开始,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群魔共舞,用长镜头解释故事的空间背景,连绵的群山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山村。在山村里,因为邪病的到来,上演了一群恶魔和人性的舞蹈。作者以客观冷静的人物刻画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态度。
逐利,丧良心“血贩子”赵全奇是将艾滋病带入娘娘庙村的始作俑者。他鼓励全村人卖血。抽血时,他为了利益最大化,没有给村民换针头,最后有村民感染了艾滋病。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没有什么比金钱更能腐蚀人心的了。”赵齐全就是一个被金钱、利益腐蚀尽透的人,为了金钱他可以对良知和亲情置之不顾。
村民们没有因为他感染了疾病而感到内疚;儿子被他间接害死,父亲赎罪,忍气吞声,都没有改变他唯利是图的心。村民生病隔离后,他在隔离点打出“卖棺材”的广告,宣称“都是家属,给你打折!”
赵
赵全是20世纪90年代农村资本快速积累的代表。导演用冷静客观的镜头刻画了这个人物的邪恶,也从背后揭示了这个人物的悲伤:除金钱外,一无所有。由此达到了在批判的同时启蒙人心的效果。
(2)冷漠与无知影片多次用“围聚”的构图展现了人性的冷漠无情。,比如影片开头,村里的人围在一起听二嫂爷爷的音乐。在一场关于有没有新药的争论之后,二嫂爷爷因病倒下,而刚才在听他音乐的人,恰好不谋而合,纷纷散去。其次,他娶了亲亲,给了喜糖,村里的人也像见了瘟神一样退避三舍。
亲亲生病后,此外,商琴琴的原配丈夫小海,和赵得意的原配妻子郝艳更是人性冷漠的代表。小海把她赶出去隔离。在琴琴和傲岸有一腿的时候,提出的离婚条件是让傲岸把房子过户给他。严昊生病后拒绝与普劳德联系。骄傲的与世隔绝之后,她一次也没有去看望过她。夫妻在疾病面前彼此相爱,留下的只有冷漠和利益。
患病后,人性又是无知和残忍的。村的村民为了他们的野心,用有毒的西红柿毒死了赵启全无辜的儿子赵。在赵中毒之后,村民们的心理并没有感到不安,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中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父债子还”
善良救赎赵全父亲,退休教师“老柱子”代表人性之美。他独自承受着失去孙子和二儿子生病的痛苦。为了弥补长子赵的罪过,他把生病的村民带到废弃的学校照顾他们。
旧柱子
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会帮助生病的村民。为了帮助老疙瘩履行对妻子的承诺,他走了几十里山路找亲亲借了一件红外套,就是为了让老疙瘩看着妻子穿上红外套,死而无憾。
这场残忍的悲剧是由无知引起的。无知,亦是人性的劣根性之一。
02人文关怀:表现生命的无常和人们对死亡的不同态度,表达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在在影片中,作者既没有单纯的弘扬善,也没有单纯的抨击恶,而是以客观冷静的镜头,把娘娘庙这个固定空间里存在的善、恶都揭开给观众看,人性百态尽在其中。在这里,揭示就是作者的批判方式。电影《最爱》中,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通过两个层面表达出来:
(1)影片中生命的脆弱,当艾滋病患者被隔离到山上小学时,赵得意地说,这句台词实际上道出了艾滋病患者的脆弱和无常”
/p>他们每一天都在无限逼近死亡,和死亡擦肩,随时都有可能死亡。比如二骚爷爷前一分钟还在为大家拉弦唱曲,后一分钟就轰然倒地;房头姐头天还追着偷吃她粮食的母猪满街跑,显得满是活力,第二天说没就没了;送完房头姐,每天拿着喇叭说话的大嘴说:“喇叭没电了,我也没电了”,果真就死去了……
大嘴
热病病人生命的这种脆弱无常带给了荧幕前的观众们巨大的心理刺激,观众从中得以了解这一群体,并尽量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关怀。这是导演的悲悯之心所在。
②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影片中染病的人在面对随时都有可能到来的死亡时,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大嘴、二骚爷爷、房头姐,他们都懂得自己既定的命运,并表示出了顺从,没有怨恨没有愤怒,只是每天认真努力的生活;
老疙瘩临死前一直追寻着一种生命的圆满,他年轻时曾许诺给老婆买一件红袄袄,但这个许诺一直没有兑现。所以当他看到琴琴穿着红袄袄的时候,起了偷盗的念头,最后老柱柱走了几十里山路找琴琴借来红袄袄,看到老婆穿上红袄袄后他了无遗憾的死去了。
老疙瘩临死前一幕
赵得意和商琴琴,在被各自的伴偶抛弃后,暗生情愫,决定相互陪伴着走完剩下的日子。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追求爱情和生命的自由,背叛世俗伦理,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渴望和向死而生的精神。
这些小人物在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又散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辉。用顾长卫的话说:“生活中那些弱小的生命个体,你稍微留心一下,其实每个都很有光彩,他们会让这个时代变得丰富,会让那种悠长的,重复的、乏味的,甚至是灰色的、绝望的某段生活,变得有希望。”
03人文情怀与商业票房的对抗之下,爱情由辅线转为主线,人性的善良与悲悯得到诠释做为第五代导演的御用“摄影师”,顾长卫准确的说应归属为“后五代”导演,他不像第五代导演那样普遍喜欢构建宏达的叙事背景去讲述传奇人物的故事,而是更乐于带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讲述小空间里小人物的人生百态。纵观顾长卫的执导的作品,从“时代三部曲”到《微爱之渐入佳境》,每一部都是如此。
但相对于商业电影来讲,文艺电影向来有着“叫好不叫座”的特点,其票房业绩很难像商业电影那样灿烂。对此,有着艺术家气质和文人情怀的顾长卫也面临着困惑,在《最爱》中,他一方面表达了对人性百态的批判和对小人物的关怀;
另一方面,也做出了对现实票房的倾斜,主要表现为将原本做为辅线的赵商爱情改成影片的主线,电影海报上赫然打出“我们结婚吧,趁活着”的口号,这种设定就使得影片中对大嘴、房头姐等人物的交待过于草率。而赵商爱情又显得无根单薄,因此不够动人。
赵得意和商琴琴
对此,有一条热评说的十分恰当:“用无根爱情来稀释生死一线带来的窒息感,结果爱情不够传神,死亡带来的绝望感也被削弱了。”
《南方人物周刊》也评论说:“赵得意、商琴琴在片尾的煽情戏将全片推向最高潮后就迅速结尾,留下语焉不详的其他主人公和影院里还没缓过神的观众,则既仓促又草率。”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挣扎是因为顾长卫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影院,通过影片了解这个群体,从而力所能及的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关怀。因此,这部影片里既渗透着顾长卫对人文情怀的眷恋,又展现出他对票房业绩的倾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单纯和挣扎,正是顾长卫的可贵之处。
结语:顾长卫从“中国第一摄影师”进阶到第五代导演,其所执导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渗透着他浓浓的人文情怀。他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百态的体察细微,一方面让观众领略人性的恶与麻木,一方面又让观众看到人性的光辉面。他用最纯粹的镜头告诉观众,这个世界上是善恶共生,一切都矛盾而真实,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
同时他也一直在试图做出些新的尝试,尝试着向票房业绩上倾斜一些,探索着如何将人文关怀和票房业绩并列而语,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这不是没可能的,像是《霸王别姬》、《芳华》、《我不是药神》等影片都做出了率先示范。只是,这个过程注定坎坷,但一定值得期待,相信他会用他对电影的热情以及独到的艺术体验,为观众奉上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