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自己的代言人属性,往往他的赞可以转化为buy it,成为营销热点。
就菜肴而言,据说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肘子都是以东坡命名的.虽然有些菜他没有授权命名,但是大家都可以背他背书,比如荔枝。大家都知道“一天三百个荔枝”这句话,他梦想实现荔枝的自由。
如果苏轼为湖北带货,能带来什么?
要说苏轼,当然要从吃说起。据说苏轼一到黄州,就迅速更新了《苏轼评论》,上架了两款新品。
长江一带,鱼美,笋香连山。( 《初到黄州》 )
从标题就能看出来,是苏轼初到黄州时写的。其实苏轼和我们很像。当他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他会立即问“有什么好吃的?”苏轼也是,马上发现,长江有鱼,山里有笋,都是名产。快把它们放进购物车。
他不是开玩笑的。他做得很快。他自己也说过,“若在东坡,待之以矛戈匕首,煮鱼汤,客绝称善。”堪称烹饪小能手。
至于竹笋,他不仅自己爱吃,还会送朋友品尝,怕别人不会做。他特意附上了菜单:
我家厨艺很差,但是我不能吃肉和萝卜。送江南客,与香粳米同煮。( 《送笋芍药与公择》 )
拿货,苏轼是认真的。除了吃的,当然还得喝。
今天提到苏轼,好像苏轼应该会喝酒,而且那个“夜喝东坡醒酒”好像战斗力超强,醉了醒了还能连续开车,牛逼。
其实他是被全世界的吃喝拉撒训练出来的。他说自己“年轻时一见酒就醉,现在能吃三片芭蕉叶”。可见先天素质不太好,全靠后天努力。
在黄州也是。他说他“酸酒如汤,甜酒如蜜。三年黄州城,饮而渐湿”,他不选酸酒和甜酒,但都不好喝,就像喝水一样。黄州真的没有什么特产酒,但是敬业的苏轼没有特产就得强行做特产。
他说在黄州这么多年,“我想过要榨茅柴……这酒哪来的?”我一直想喝一种叫压榨毛柴的酒,但是喝不到。
看似名牌,其实是民间酿造的地方酒。清人说,“劣酒俗称茅柴酒”。苏轼带货来此酒,不怕倾覆。
黄州毛柴可能确实有些特别,或者苏轼带货特别厉害,这个小作坊酿造成了名品。后来苏轼的朋友章雷到黄州时,公开说:“千里到国后,齐岸酒最好。“黄州本地的酒真香。
但在黄州读苏轼的作品,这片土地最美好的是什么?
或者人。
苏轼离开黄州时写了一首词。
来来去去,我要去哪里?万历居闽鄂,百年半载强,以后少有磨难。又见黄州闰,子言葛。山中友人,酒从鸡豚会,劝勉老东坡。
何,你到了这里,人生的谷底就像一个梭子。静待秋风,水清。幸好大厅前的柳树应该还记得我,没割肉壳。还是传了话,江南长辈,又晒鱼。( 《满庭芳》 )
酒53度9.jpg">苏轼在黄州待了四年多,连孩子都学会了一口一个“不服周”,他的身份也一直是个贬谪之人。但这里的人对他却很好,为生活添了很多色彩。
从这首词就能看出,这里的朋友,劝他终老于此地。他也和朋友说,不要剪伐我在院子里种的柳树,长江南岸的朋友,也常常晒晒我的渔蓑,我还会再来的。
读一读这时候的苏轼,感觉他并不孤独。
比如《承天寺夜游》,他半夜睡不着,就要出门遛遛。遛遛就算了,还要跑到承天寺对张怀民说,睡什么睡起来嗨。
比如《赤壁赋》,他和朋友们“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那位怕老婆的陈季常,此时也隐居在黄州附近。俩人经常往来。苏轼对他私生活八卦了一下,就留下了一个“河东狮吼”的典故,陈季常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名留青史。
地方官对他们也很好。苏轼看中了一块斜坡地想种点菜,黄州太守徐大受很照顾他,马上就同意。这块地,被他命名为“东坡”。也就是说,若无太守的关照,没有这块地,苏轼不会成为“苏东坡”。
在黄州,苏轼是贬谪之人。但这里的人常给他温暖,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在这块地方找到了安稳。
苏轼在前面那首《满庭芳》里说,自己以后还要来。其实没有了,自此一别,苏轼此生再未去过黄州。
但他笔下土味而真香的风物,真诚而友善的人们,却被写入了历史,成了这片土地最鲜活的代言。